close

【金剛經】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須菩提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 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 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 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 以身布施 若復有人 聞此經典 信心不逆 其福勝彼 何況書寫受持讀誦 為人解說 須菩提 以要言之 是經有不可思議 不可稱量 無邊功德 如來為發大乘者說 為發最上乘者說 若有人能受持讀誦 廣為人說 如來悉知是人 悉見是人 皆得成就不可量 不可稱 無有邊 不可思議功德 如是人等 即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 須菩提 若樂小法者 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即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 為人解說 須菩提 在在處處 若有此經 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 所應供養 當知此處 即為是塔 皆應恭敬 作禮圍遶 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分解】   前分說的忍辱捨身,皆是破我執。我執破後,更須悟般若之理,非徒忍辱捨身也。若只知忍辱捨身,而不能受持經典,還是識情用事,於真性並無相與,若能忍辱捨身,又能受持經典,悟澈二執之非,二我俱遣,則所得法性之功德,即不可思議矣。 【註解】 初日分:晨。 中日分:午。 後日分:晚。 小乘:獨了生死,不度眾生謂之小乘。 中乘:緣覺之人,半為人,半為己謂之中乘。 大乘:菩薩普度一切謂之大乘。 荷擔:背負為荷,在肩為擔。言無上菩提,至重難任。一但道由人宏,毅然以身承任,所以成就大功德也。 【概論】   前分,言持經成就功德。本分,復用較量法,(此是第四次福慧相較)用等於恒河沙數的身命布施,仍不如聞此經典,信心不逆之福。換言之,持經勝於身命布施,意在顯明般若無住之功。並點出經為大乘,若住我人等見,即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怎麼說呢?因為相分為小乘說法,見分為大乘說法。相分是人我相,見分是法我相。樂小法者,析空破相,殊不知見分猶存也。有此見分未破,法我仍在。有法我執,即未深解般若之理,未達般若真際,自利尚不能,何能利他。所以說,著四見。樂小法之人,即不能於此經為人解說。復又推尊此經,有如來全身。勉許人,不必徒事外貌供養。但持此經以明其心,就能達到至誠無妄的境界。因為若能持此經供養其心,則心即是佛,何必身外覓佛,如來只在自己心中耳。 【講義】   佛曰:「須菩提」乎!若有善男信女,於一日之間,早晨以等於恒河沙數的身命布施,正午又以等於恒河沙數的身命布施,晚間也以等於恒河沙數的身命布施。照這個樣子,經百千萬億劫之久,一日三時,皆如此布施,自當得布施之福!若復有人,能以心無違逆,篤信此經,則其福勝比捨身之福還要多矣!何況手書口誦,為人解說經的意義,存利己利人之心,不但明白自己的性,還要使人人見性,善根純熟,利益無窮,其福之多,又豈可較量呢?  佛又曰:「須菩提」乎!簡要言之,唯有不可以心思口議,不可以多少稱量,實無邊際的功德也。如來我,說此經怎麼有無邊際的功德呢?是因為金剛般若,是我們妙用的本性,是大乘菩薩的最上乘,不是小乘人能夠做得到的,所以如來我,為啟發大乘人,說明此經真空之妙。若有大根器人,持此大乘經典,廣為人闡發妙旨,則這種人,成人兼己的功用功德,是不可稱量,不可思議,不可以邊際求之。而這種人,印契佛心,所成就之功德,唯有如來我知得知見。這種人,既成就此功德,就足能以身擔任如來無上菩提正法。這個緣故,就是喜好小乘法的人,局於見聞之小,不免有我人等私見,對此大乘最上乘法,便起驚怖畏懼心。自心且不能淨,那裡還能夠聽受讀誦,為人解說此經呢?  佛又曰:「須菩提」乎!大乘人,在在處處說此經典,能使聽者,心開意解。善氣感通,則天龍八部神人俱來供養,護衛法身。普現華光三昧,直是一座舍利寶塔,能使遠近敬仰頂禮,散布寶華妙香於持經之處,則供養可謂至矣!此所謂一人辦心,諸天辦供也。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xx33370 的頭像
    xx33370

    千里眼

    xx3337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